成都是一座慢城,只有慢下来,才会发现属于它的美,春天里的盎然新意藏在一街一景的记忆里。从汉赋之恢宏磅礴,到花间词之雍容华美,西蜀画之富丽典雅,蜀学之思辨超越,无不体现着成都地域文化的魅力。在车水马龙的每一个清晨静心去倾听这座城市的回音,李白游历锦城饱览美景时写下的《登锦城散花楼》仿佛还在耳边。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宽窄巷子 丨 千年少城的回望与怀念
宽窄巷子见证了成都城市建设的发展与演变。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
这三条巷子原来分别叫兴仁胡同,太平胡同,和如意胡同(明德胡同)。后来将“胡同”改为“巷子”,宽一点的叫宽巷子,窄一点的叫窄巷子,有一口井的叫井巷子,便有了现在的名称。
这三条清代老街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到宽窄巷子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体会,那些历史中沉淀的气质,在今天它可能是一个私房菜馆,一个书店,或者一家酒吧,慢下脚步才能发现宽窄的美,才能在盖碗茶中寻到最成都的味道。
杜甫草堂 丨 唐风遗韵诗圣故园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往成都。他看中成都的风光如画和远离战乱,于是就打算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几间茅屋暂时居住,杜甫称它为“成都草堂”。杜甫在成都居住了近四年,相比四处漂泊的日子,这四年的安宁生活对他来说弥足珍贵。在简陋的草堂故居,杜甫写下了两百多首不朽的名篇,其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客至》等篇章至今为人们所传唱。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慢慢荒芜,已不复存在。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朝的弘治十三年和清朝的嘉庆十六年。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有了那张著名的背影照。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金沙遗址博物馆 丨 千载遗珍
2001年,3000多年前的金沙带着一个灿烂古蜀文明的荣光惊世现身,因为没有文字史料的记载,金沙遗址中数以千计的精妙文物出现在世人面前。
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
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证据。
金沙遗址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并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
文殊坊 丨 承载老成都美好回忆
文殊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墙之隔。文殊坊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挑檐垂柱、门斗脊檩彩画、过厅的撑弓、布满青苔的水缸、花团簇拥的门斗、青石砌的地板、雕花的窗棂、黑色的楠木柱……记载着岁月的痕迹;青石、古树、庭院间存有的记忆;文殊坊建筑群落重现了老成都街坊肌理,“九街十庙、庭院艺坊”的格局再现了走大街——穿小巷——跨门道——进院落——上堂屋——入居室的生活情趣。
修复、重建后的街市里巷,完整演绎了川西建筑文化最显著的院落文化。风车车、捏泥人、烙糖饼,这些古老的民俗曾勾起多少人的美好回忆,蜀绣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风味独特的地道成都小吃,在这里都可以一一体会。
一生脚步不停留的李白,在公元724年,选择“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成都出发,开启了更加华丽壮阔的人生行旅。十余年后,高适和杜甫,前后脚来到了成都。在成都,高适成就了功名,杜甫成就了诗名,而成都作为李白出道之地,他再也没能重游过,只是在诗中一次又一次怀念锦城的瑰丽时光。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这座城市是李白低头思念的远方,是每个慢下脚步的异乡人心中的白月光。
成都,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