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你和你爱的人去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改变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副教授李迪华火了,因为他的一次名为《“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的演讲。演讲中,他列举了不少“不友好”的城市设计——城市里的过度照明、很容易刮伤行人的路牌金属棱角、公园里油漆脱落的斑驳木椅、摇摇欲坠的城市雕塑……都给人们带来不便甚至危险。行走于城市,稍加留意就会对这些现象有所体会,这些城市细节曾带给我们美好,但时间过境城市总是伤痕累累。
做一个“城市细节控”
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在公共设施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能否做到始终如一的以人为本,这应该是衡量我们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尤其是城市公共环境,它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叫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的城市环境质量代表了政府服务水平或者服务品质,它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
城市建设看似是做更宏观的生态规划,但每一个公共设施,每一个细节从设计开始,到细化方案,到施工实施,到管理维护,到最终使用有很多环节。所有环节都有人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优化,每个环节都好了,整个社会才能在理性中运转。
城市之上,城市之伤
很多情况之下,我们的细节设计并不差,也做到了规范施工,但新设施的“蜜月期”过去,户外设施遭受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加之大多数的城市管理粗糙,轻易就能看到细节中的糟粕。
我们有很多机会去改变,但管理的闭环中总是缺少一个监督完善的良性循环。家里的电器,年生长久也会出问题,但只要拨通售后电话就能方便解决。回到城市这个大家庭,却很少看到持续的维护和改进,油漆脱落后锈迹斑斑的栏杆、碎裂的形象墙、字迹模糊的文化石……比比皆是。
细节之伤将成为城市的精神洼地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时,我们如何把规范当成一个最高的标准,是否满足基本要求就足够?
很显然,一个健康安全、对人友好的城市,规范和标准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最低要求,而最高要求是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上,努力去保有城市精神。
经久失修的公共设施还在勉为其难的发挥作用,舒适和便利感这些细节之美逐渐成为城市的精神洼地,何时得以重塑是每个建设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重塑城市细节之美
再回到那些不够完美的现场,我们是否需要大刀阔斧的铲除和更改?公共设施在自然环境中的不断损伤和老化是必然结果,要恢复已经失去的功能,消除安全隐患绝非朝夕而为,持续养护和专业修缮才是历久弥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