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城市家具”这个词,还以为是居家里的沙发、桌椅、电器什么的,被人们叫成这样了。但是与具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发现不是这回事。城市家具竟然指的就是分布于城市里的各种户外设施,注意是“户外”,不是居家里的,有具体的所指和范围内容,如:信息设施(指路标志、电话亭、邮箱)、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道路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巴士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等。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城市家具,大致就是城市里服务于公众的公共设施,它们之间存在更多的相同性。
“城市家具”这个概念来自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被称为“家具”,蕴含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憧憬,户外场所能像家一样方便舒适,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使得冰冷的设施变得温馨。
根据相关文献检索,国内出现“城市家具”相关研究的资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仍被人们认为没有广泛推广开来。国内对于“城市家具”的研究、应用,从资料上来看侧重于规划、设计,更多被美院等作为设计、研究的对象,从艺术性来说,似乎档次提升了不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37号)里针对“完善城市管理”的“(十八条)维护公共空间”,明确提出“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加强建筑物立面管理和色调控制,规范报刊亭、公交候车亭等‘城市家具’设置,加强户外广告、门店牌匾设置管理”,城市家具已经进入政府管理序列。
这在各地政府的施政工作中可以看到“城市家具”作为独立对象处于被管理之中,但是“城市家具管理系统”却很少,在一些国内文献检索系统中甚至都查不到,网页搜索出现的基本上都是与物联网有关的智能家居系统,这个真的就是家具了。以目前的技术,管理它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三维平台中的城市,“城市家具”作为单体对象,变换着大小、颜色、方位,以便更好的与周围城市相协调,这种规划、设计与管理能有什么差别呢?可能是由于城市家具涉及权属较多,管理起来不太容易,或者说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管理体制覆盖到它,使其处于管理的边缘。毕竟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内涵还没有界定,其包含的内容又很广,外延还在扩展。
现在的“共享单车”,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城市家具”的一个新品种、新事物,经济属性之外,也包含这部分“城市家具”的共同属性。谁家里没有一辆车呀!即便是自行车没有了,电车、汽车啥的,总会有吧。
从“城市家具”的参与者,可以看出这个它设计的高起点,但一经落地,现阶段就跟其他基础设施没有什么差别了。就像人们在挑选一件家具的时候一样,买之前是货比三家,左右挑剔,买之后,开始磕磕碰碰,时间久了,也就不心疼、不在意了。更有甚者,一些旧家具无法处理时,被抛弃在了小区等公共场地,变成了“城市家具”的一部分。
城市家具在现实中也面临着这种窘境,由于维护的缺失,由于技术的滞后,由于习惯的改变,等等等等,现实理由是很多的,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咱就这么说吧,城市家具坏了,或人们不用了,闲置了,其作为公共设施,占据着公共空间,就显得碍手碍脚,不协调了。这个事儿在国内外,都概莫能外,谁也不用笑话谁。
到了这种程度,其实就需要落实管理了。就国内而言,有市政、市容等类似管理部门,但是标的对象的权属不同,落实这个事儿,周期就长了。同样属于“中发〔2015〕37号”文,重点是不是移到了别的地方?
在城市管理中,城市部件是一个重要概念,这是有标准的,对它的管理已经落实到网格上,产生了复杂、完善的系统和理念。“城市家具”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了,但并不是一点没有,实践中已经产生了萌芽,相关系统已经个别建立了。
好了,我们想一些别的。“城市家具”的理念已经在城市里推广开来,各地常见的“树洞画”、“井盖画”等,应当就属于这个范畴。“美”是共性的,追求“美”,是人类的共同特性。各类自发的、或在某一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美化工作,都离不开人类特性的范畴,“城市家具”属于这个范畴,这也是它为什么更多集中在以“美学”为特征的活动当中的原因所在。“美学”作用于城市,“城市家具”是其产生的结果之一。
“城市家具”有了起点,它不能仅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还需向前继续推进,进入到城市管理的后半程。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文明依赖于物质基础一样,“城市家具”管理的完善首先依赖于城市的物质基础,然后更多依赖于城市的精神水平,这其中,人类追求“美”的特性将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家具”走向完善。
按照常理,有上就有下,“城市家具”整体作为地上的公共设施,离不开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的支持。很多时候,它们是互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城市家具”会部分进入管线管理的范畴,一些杆、井、箱、柜等本身就是管线系统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在管线系统中,不这么称呼。这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概念,就像一个人同时具备多个身份一样,很正常,随着了解的增多,这种关系开始清晰,周围的人也会习以为常。可以说,由于了解不够,更多还是管理关系没有建立,在管线系统的管理中,没有形成关联。
这也许是暂时的,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技术的变革会改变事物之间的关系,一些事物会建立新的联系,已有的关系会因为新的关系建立被弱化、或增强,这种变化会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这其实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