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艺术文化内涵的象征,代表了城市、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
历史性
城市雕塑正如我们史书上的插图,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历史上不同年代的雕塑都记载不同时期中人们的生活条件,状况与精神追求。看不同时代的雕塑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每个时代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和借鉴。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传统,也隐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与典故。
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及特有的文化氛围。譬如美国首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是美国独立纪念时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而她不仅仅是美国独立的象征,更是美国国家的象征。女神手中握着的火炬与法典都是与美国文化、国情有着紧密联系的。
伫立于各个城市的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建立,它的存在,还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文化建设。
地域性
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决定了城市雕塑的形式与特征。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环境背景决定雕塑的内容和形态。比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统治广场宽阔的喷水池,池中央矗立着白色大理石海神像,海神像基座和水池边上还布置着一座青铜铸造的小塑像作陪衬,形成广场的重要景观。海神像垂直的形象与它背后高耸的建筑角部的线条呼应,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如同是这空间的转轴,雕像造成了有趣的视角错觉。
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艺术的演变与成就也是不一样的。雕塑艺术就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格调。雕塑风格的演变与丰富同时也是时代演变的产物。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1908 年建成的作为城市标志的《杰芬喷泉》,而成为哥本哈根的象征。然而当 1913 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创作而成的《美人鱼》诞生之后,《美人鱼》逐步代替了《杰芬喷泉》而成为哥本哈根,甚至是丹麦的标志了。
启迪性
从对雕塑的观围,想象出雕塑师当时的思想活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人们精神的无限空间。黑格尔认为:雕刻与建筑一样,是“就建筑单纯的感性物质的东西按照它的物质的占空间大形式来塑造形象。”“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这种自觉的目的性和独立自足性)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形象,而且使精神和肉体这两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于观照者的眼前。”
纪念性与交流性
纪念性是城市雕塑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刻画与表现,重现了当时的历史英雄人物及时代精神。交流性是使人产生亲近感,还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不同类型区域雕塑的展现可以起到文化交流和人际交流的作用。
我国最长的城市雕塑群——《舜耕》在浙江省上虞市建成。史载,与黄帝齐名的我国远古“五帝”之一的大舜最后在浙江上虞居住,披星戴月“躬耕畎田”不已。大象感其恩德,远道前来助其耕地。雕塑的建成,引来了大量的游客,给城市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带来了很多机会。
象征性
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只要我们一提到自由女神,马上会联想到美国。是雕塑的特定文化和时代背景:即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自由女神成为美国的标志。
我国城市雕塑起步较早,历代的城市雕塑都蕴含独特中国文化,但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当代城市雕塑发展迅猛,但也良莠不齐,作为独特文化符号的城市雕塑应该发挥其现实作用,达到“恢复人性、服务公众”的最终目的。
城市雕塑,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它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
丹麦美人鱼
青岛五月的风
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城市雕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
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